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
政府信息公开
老有所养,让夕阳更暖
11371500004428004U/2025-45711199
2025-05-14 17:28:52
聊城市民政局

老有所养,让夕阳更暖

字号:

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

在银发浪潮席卷城乡的今天,一座城市的文明刻度,往往镌刻在它对最弱势老年群体的照护水平上。近日,聊城市出台了《关于做好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群体集中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以“精准保障+暖心服务”的组合拳,为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推开了一扇通往品质晚年的大门。

政策创新首先体现在打破传统救助的“大水漫灌”模式,建立起分级分类的精准保障机制。《通知》将服务对象精准锚定为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人(中度至完全失能)和高龄老人(80周岁以上),既聚焦最需专业照护的群体,又避免资源错配。更显温度的是分级补贴机制——对能自理的80岁老人,按特困人员全自理标准补助;对失能老人则根据评估等级,匹配半护理或全护理标准。这种“一人一档”的设计,让每一位特殊困难老人都能获得与自身需求匹配的照护服务。政策特别规定,已享受长期护理保险者不再重复补助,既避免福利“叠床架屋”,又守住财政可持续的底线,展现出制度设计的专业智慧。

翻开《通知》附件中的《补助申请表》,细节处尽显人性关怀。80岁以上老人可“先入住后评估”,避免了高龄群体辗转奔波之苦;失能等级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,用国家标准《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》取代主观判断,让“该不该补”有了科学标尺。更令人安心的是,补助金通过“惠民惠农一卡通”直达个人账户,从入住当月算起,次月即到账,这种“零时差”的保障,可以让老人吃下定心丸。

新的政策中还藏着更多惠民细节:对退出低保但处于政策渐退期的老人,补助延续至过渡期结束;鼓励有条件的县(市、区)将“老年父母+残疾子女”家庭中的重残成员纳入保障。这些看似微小的条款,实则是为特殊困境家庭量身定制的“安全网”,让制度关怀真正渗透到社会毛细血管的最深处。《通知》还明确要求养老机构不得区别对待不同身份老人,同时明确收住低保老人不得降低特困人员服务质量,这种“托底不托低”的要求,让专业照护成为普惠资源。

《通知》还架起多元协同的桥梁:民政部门内部打破科室壁垒,养老服务科、社会救助科数据共享;财政部门通过“基础补助+30%绩效补贴”的弹性机制,激励养老机构提升服务质量;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承担社会责任,引导慈善组织、志愿者等积极参与。这种“政府保基本、市场提品质、社会献爱心”的协同模式,让养老院不再是冰冷的床位集合,而成为充满人情味的“夕阳港湾”。

政策的生命力,藏在“动态管理”四个字里。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标准和补助标准随低保、特困供养标准变动而调整,同时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变化及时调整。这种“时时在线”的响应机制,让政策不再是纸面文件,而成为时刻守护困难老人的“智能卫士”。随着更多创新实践的落地生根,一幅“困有所助、老有优养”的幸福图景必将越发清晰可触。(郝凯)


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

目录导读